Monday, March 26, 2007

民意主導民粹抬頭

和上一個任期只得二年不同,曾蔭權當選第三屆行政長官之後,未來五年足可以令他一展抱負,落實他政綱內各項承諾。眾所周知,在○五年曾蔭權能夠由署任然後正式繼董建華出任行政長官,完全是客觀環境使然,北京眼見香港民心渙散,特區政府的管治威望一落千丈,如果不在中途易帥,特區政府運作恐怕會陷入癱瘓。接任之初,中央政府對曾蔭權仍然保持高度戒心,親北京陣營更因「思想上轉不過來」而對這位港英遺臣冷嘲熱諷;結果,曾蔭權只能原班接收董建華留下的主要官員班子,以及繼續董先生未完的政策;基本上,曾蔭權過去兩年任期的性質只是一個過渡政府。

  形勢格禁,我們當時認為曾蔭權的「過渡政府」不宜大有為,他只需完成兩大任務,一是創造就業,乘着經濟復甦不斷改善失業率,人人有工做,民心自然趨穩;二是適時減稅,隨着政府赤字問題改善,盈餘增加,政府在接近換屆時推出減稅措施,還富於民,自然可以贏得掌聲。現在看來,兩大任務順利完成,曾蔭權政府的民望也一直維持高企,即使他任內政改方案無法通過、西九計劃被迫拉倒,連番受挫,但政府民望未受影響,經濟和就業環境改善應是主要原因。

  未來五年又如何?經過兩年「實習」任期的考驗,加上以「三高」順利當選(高民望、高提名、高得票),令泛民主派再不能質疑曾蔭權的民意基礎;形勢比人強,親北京陣營也逐步「歸邊」,由對立改為全面挺曾,過去對代表英方的港府官員不屑一顧的港澳辦副主任陳佐洱昨天更大讚曾蔭權「愛國愛港」……。從上任之初只得部分公務員支持,到現在「一統天下」,除了中央官員背書,部分傳統的親北京勢力、向來不滿曾氏作風的自由黨等等,現在都要「團結在曾蔭權領導下的特區政府周圍」,令曾蔭權的權力基礎大大擴張,強政勵治,到現在才真正水到渠成,要在未來五年推行具爭議的政策,曾蔭權已有足夠的政治支持。但是,這種轉變因何而來?最根本的,還是來自民意的支持。

  沒有民意的認同,沒有六成以上的市民支持,曾蔭權單靠八百名選委投票授權,是沒有可能進行有效管治的。曾蔭權在競選網頁上總結自己的選舉工程時,承諾未來「必會以民意為依歸」,可以想像,未來特區政府的政策取向和施政方針必會出現根本性的轉變。香港過去沒有民主,政府的施政毋須完全仰賴民意,在諮詢民意之餘,政府仍然可以「擇善固執」,拒絕一些取悅民眾但長遠令政府財政負擔不來的政策;事實上,如果政府過去事事以民意為依歸,香港必定是個「均富」但不是經濟興旺蓬勃的社會!但是,當選舉要爭取民意,但議會內政府仍然沒有足夠的大多數支持時,往後任何日子,行政長官都要繼續爭取在民調中保住高位的支持,以便和反對派討價還價;可以說,任何會影響民意支持的政策在曾蔭權任內都會盡量避免推出,以免削弱他的管治權威。

  在競選期間,曾蔭權對最低工資、公平競爭法、教育和醫療政策等,都作出了肯定的承諾,一一落實的話,政府開支必會持續上升,營商成本則不斷增加,但曾氏的政綱內還可以承諾降低稅率!過去這種政客式的選舉空頭支票,只會被視為奇談怪論,但現在都一一成為了行政長官施政的目標。以民意為主導,帶有民粹色彩的政策自然陸續出台,特首選舉的結果,令這些變化慢慢成為事實。

  對商界來說,過去與政府的「夥伴」關係將難以維持,以民意為依歸,有什麼比抑商、針對「暴發戶」、打擊「牟取暴利」等措施更能得到民眾支持?在未當上行政長官之前,毋須以民意為依歸的財政司司長曾蔭權,清楚明白最低工資和公平競爭法在香港根本不可行,但經過選舉「洗禮」之後,這些政策相信都會相繼落實,成為爭取民意的本錢,至於對香港經濟的影響,當然不會是首要考慮的問題了!

《信報》社論,2007.3.28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