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 | 時事評論 | 新思維網絡 | By 張炳良
一次選舉往往產生改寫政治版圖、以至政治操作「遊戲規則」的效果,影響下一階段人們的政治行為;議會選舉如是,剛舉行的特首選舉也如是,儘管只是「模擬普選」,也有一定啟示。
有一位內地記者問我:梁家傑一方面參選,卻又反覆強調自己不會當選,輿論也認為他不會當選,那麼其「參戰」的意義在哪裏?這對泛民主派來說,的確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此所以當梁家傑在三月十五日電視論壇後總結:「香港已經贏了,香港市民已經贏了」時,一些支持泛民的論者質疑:如何贏了?贏在哪裏?
問題可能出在當初梁家傑及公民黨決定參選特首,並未有勾畫出完整的政治論述(或許現實政治不容許這樣做),亦未在泛民內進行全面辯論,以建立牢固的作戰共識。梁營早期強調「有競爭的選舉」,後期「公開辯論」這樣美式總統選舉的對決,側重於選戰思維過於粗疏。
就算民眾一面倒地認同有競爭的選舉,是否就等於他們必然認同民主派執政?美國總統選舉的勝敗又是否如此簡單,只取決於電視上的辯才而不在乎候選人的政策理念與具體政綱?
參選變爭普選流於貧乏
泛民陣營流行一種觀點,就是既然側重於在八百人選委會「小圈子」選舉中注定必敗,則不應花時間在各項政策上,只應聚焦普選訴求、批判小圈子選舉;看來,梁家傑後階段把整場選戰主軸回歸於「還我選票」,乃受了這種思維影響,因而把大大小小政策及施政問題都簡約為「沒有一人一票」的問題。作為民主運動,時刻強調一人一票,理所當然,但是,把整個參選變作另一項爭普選行動,未免流於貧乏,「為何參加小圈子選舉較杯葛更能突顯普選訴求呢?」,這一直是泛民中反對參選者的質疑,箇中不無道理─杯葛「小圈子」理直氣壯、穩站道德高地,一旦參選,容易被視作為小圈子的認受性背書。既參選而又可維持對小圈子選舉的顛覆性挑戰,前提只能是:民主派推出魅力候選人、提出扎實而具願景的治港藍圖、改造選舉文化。取得高民意支持度,這樣,人們才會更質疑小圈子選舉的代表性,更渴望早日普選,以行新政。正基於此,策略上泛民更應多花心思時間在政綱之戰上,而非只是訴諸普選的正義性,否則便容易陷入李登輝對陳水扁的批判:「只懂選舉,不懂治國」。
由於並非真普選,所謂民意取向只能參考三所大學所作的民調,雖然它們所用樣本不同,故數字稍異,但是反映出來的趨勢卻是大底一致的─就是絕大多數人在二選一時,寧取曾蔭權,不取梁家傑;按港大民調落差至最終階段竟達「八:一」之比。以住議會選舉,泛民既持有本身三成多之基本盤,更通常拿到佔三成的中間民眾支持,佔票率達六成以上;現在特首選舉,民意逆向,反過來曾蔭權盡取中間,而梁家傑卻未完全保住基本盤。
客觀上,泛民借用了社會上不滿小圈子封閉式選舉的民情的「東風」,創選了去年底選委會專業界別選舉中的亮麗成績;可是,與此同時,民眾也借用了泛民參選的「東風」,去促使曾蔭權走出小圈子、採取面向社會的競選工程,但心中仍多屬意曾蔭權連任。這樣「互借東風」,議程各異,泛民不宜一廂情願,二合為一。
民主派應執政而非監政
梁家傑知不可為而為之,在競選中表現出色,有大將風範,但是為何大多數人「取」曾「棄」梁,關鍵不完全在於其政綱比較單薄,或是他欠缺公共行政經驗,而在於泛民主派的基本定位。長期以來,泛民把建制與民間對立,言必官商勾結;如此反建制定位,固然有利於它當切切實實的反對派,但卻不利於令人有信心它在現管治中具備協調不同(甚至對立)利益、有時須作不討好的決策、並與工商界及中央維持穩定關係的執政者條件。你說市民保守也好、務實也好,但他們似把「執政」與「監政」的條件與角色區分開來。
梁家傑及泛民長遠若真正有志邁向執政,便須反思今次特首選舉的啟示,不要流於自我感覺良好或政治悲情之中,而須超越「泛民」,爭取「全民」。民主派政黨須思考:究竟他們要選民視其為永無機會上台執政的反建制派,故功用在於驅使執政者改善而非取代它,還是真的有志執政、並願意為邁向執政而轉型的「government-in-waiting」。選舉後梁家傑在泛民陣營中地位大大提高,他應團結泛民、走改革民主派之路。
競選鞏固了曾蔭權的民望,賦予他不少政治能量,他選後風險,如盧子健在他報指出,在於政治「還債」及與民主派關係可能惡化,致施政舉步維艱。選舉中民情反應,對他帶來兩項主要啟示。第一,他獲中間主流廣泛支持,故更應走「全民」特首路線,擺脫過去特區政府被不少人所詬病的利益集團挾持的格局,做到「有權無權、有勢無勢、有錢無錢……」皆是其政府的老闆。
曾蔭權民望高期望大
第二,主流民意屬意曾蔭權連任,儘管反映一定的求穩甚或保守性的民情,但卻絕對不等於市民不求變、安於現狀。相反地,從競選過程中各界反應,應清楚看到:人心思變。如雙普選、整頓官本位的決策文化、理順教育改革、小班教學、保障長者及弱勢社群、正視中產社會流動窒礙現象、環保等,比比皆是。梁家傑批評過去政府決策過分從經濟及行政着眼,也非完全無的放矢,也獲得一定回響。
民望愈高,期望愈大,曾蔭權是否具備足夠政治意志及能量去扭轉多年來香港管治的惡性循環,以及克服來自傳統官僚習性及既得政商利益的阻力,去改革建制,推行新政,乃其未來五年的重大考驗。
行政會議成員、城市大學教授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